是否曾經有些疑惑?
狹長的台東縣,有一塊地帶深入、平行於花蓮縣地域,卻屬於台東縣。
地方版圖的劃分除了歷史淵源、國防考量等因素外,受地形限制所演變的生活依存圈,或許也是長濱鄉與成功鎮未被劃歸花蓮縣轄區的原因。
2020年脊梁山脈旅遊年所遴選的『經典小鎮2.0』,長濱也獲入選,它是台東海岸線的起點,以本身樸實無華的氛圍,直訴坐擁山海之際,卻有著依傍中純然不造作的美景。
南下東海岸,通過縣界的日晷廣場,進入了台東也到了長濱。
樟原是此間的第一個聚落,船首型的長老教會建築,是樟原海岸段很早就出現的知名人文地標。
這個因與海的淵源,而出現的文化設計,也是社區發展、總體營造共生的理念詮釋。
在水母丁溪的南側,久遠以來便存在的八仙洞,是舊石器文化遺址,考古學者以長濱文化做為遺跡命名,八仙洞因此成為長濱重要的代表。
早年這裡有不少從日治以來就存在的洞內廟,是海岸線人潮集湧的一處勝地,後因國有土地爭議而全數拆除,徒留八仙洞是否必須保存現代生活層的一道未解題。
海蝕洞地形是八仙洞主要的生成結構,高度有130公尺,有多處洞穴,並有木棧步道可登高健行,望遠看海,風光遼闊。
過了八仙洞,一路上還有大俱來、三間屋、城子埔等聚落,之後便是是長光。長光是近年來長濱最夯的旅遊熱點,金剛山與金剛大道就位於長光面海的丘陵地中。
從台11線轉入東13鄉道,俗稱的金剛大道,筆直無電線杆,乾淨的天際線,不論從那一頭欣賞,都讓人視野舒暢,心曠神怡,尤其可貴的無光害的環境,這裡被評選為一、二星等之觀星點位。
旁邊幾座起伏的山巒,因山勢與植被,隱約有著大金剛(猩猩)的形貌,因而成為大家口中俗稱的金剛。
這裡也是長光的梯田區,選對時節造訪,稻穗飽滿搖曳,搭配海天一色,是長光自然絕美的風情。
山下還有一處長光天主堂,圓頂與巨大的十字架,也可來一看。
順向南下距離長光不遠的長濱市街,是長濱行政與民生活動的商圈,如果需要補給與用餐,選在這做為頓點較為理想。
最後南下到烏石鼻。
漁港旁突向海中的岬角,是火山熔岩噴發的產物,由柱狀安山岩所組成,如鼻的地形,是地質特色景觀,台灣最大的柱狀火成岩體所在。
長濱鄉,以台11線里程計算,全長約28公里,相伴的太平洋景緻,可以讓你隨處找尋喜愛的地方停頓望海,放空身心。幾處代表性的景點,不論是近年爆紅,或是從亙古就已存在,都是長濱重要的資產。
海天四時,日變的景色,長濱最吸引人的還是那股不刻意妝點,最純然的自然風景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