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觀光局配合2020年脊梁山脈旅遊年,遴選出全台『小鎮2.0』30個經典小鎮,位在花蓮最南端的富里鄉與在北邊的吉安鄉一同攜手成為花蓮在本次唯二入選的鄉鎮。
富里鄉,除了有著花蓮縱谷一向的秀麗,本身也因為是米糧之倉,稻穗、農村風光更是在地特色。
自然之美不在話下,但屬於富里行政所在的富里村,範圍雖然不大,卻留存了老時代的人文、歷史印記,乃至是具特色的新建築,都在這個村中相依共榮。
一遊這個剛出爐的經典小鎮,富里村絕對不可錯過。
台9線南下看見富里車站指標,順著轉入就是富里村,這條路;先是中興,後是中山路,可以一直來到街市鬧區。
1877年創立的富里教會,是本地基督信仰與社交中心。
教會於2017年甫歡慶創立140周年,目前的禮拜堂建築也超過了60年。
斑駁低調的古樸外觀、藍色西式門窗框,高塔有綠蔭旁襯,與環境自然合韻,一不注意就讓你忽略了它。
緊鄰教會旁的,是坡上富里國中的牌樓門坊。
視野寬闊、綠意盎然,是偏鄉校園最高級的享受。
教會所在的位置是岔路口,是中山路的第一次分叉,另一邊的車站街,顧名思義,往富里車站走這裡就對了。
繼續往前,來到與永安街的第二次叉路,前方的老榕樹與土地公廟,是人情味濃厚的老社區才有的意象。
對面已無營業的東台旅社,舊建築帶有濃郁的時代感,中山路從這裡開始將是一段對古早的懷想。
往下走,舊富里鄉公所已成為公埔文化館,旁邊是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庄役場,這兩者,前後都曾是富里鄉公所。
鄰近的富臨旅社,老式門板與櫃台,當年的旅宿風味依舊,稍遠一點的金環電髮院,欄杆正是早期裝潢最常用的樣式。
這一段中山路,有著二戰前後至現代的建築風格樣貌,留下了台灣一直以來的生活記憶。
在第二岔口的永安街上,有著一處隱身巷弄,因緣俱足才得以一觀的秘境。
瑞舞丹大戲院,除了字匾,外觀已看不出字面後的故事。
但入內後,老戲院處處木製結構猶如時光回溯按鍵,那段屬於富里人在1962~89年的回憶,一湧而上。
這座阿公級的電影資產,在歇業27年後,重新與大家見面,但每個月只有一天開放日,或者有活動時才會開放,可以留意它們的粉絲團掌握動態。
往回走至第一岔口的車站街,一訪富里公眾運輸門戶:富里車站。
現在的站體,是2017年重新打造,以簡鍊低調的穀倉外觀為設計概念,與環境融於一體,重塑了城鄉意象與增添觀光能量。
車站建築,榮獲了2017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築設計大獎,在運輸及基礎建設項目中取得銀獎佳績。
富里鄉,北鄰玉里、南接池上,田園、山景、自然有機、族群多樣,是本地特色。但在往日足跡快速消逝的現代,富里村仍保留著時代印象,是這個經典小鎮中人文風景的一只記憶櫥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