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 羅大佑 於 1991年 的歌曲 大家免著驚 中,有一句歌詞這麼寫的:
有一個古早門城在鐵枝路邊企(站),當年隔壁阿本仔侵入著行在這。
文字形容了過去縱貫鐵路比鄰台北西城牆的記憶。
僅存的古城門 承恩門 仍然屹立,鐵路變成了地下化,今天的 中華路 正是 台北 最早的鐵路路線。而台北城經過百年發展,繁榮下也流失了地景最初的印象,舊城區內外,反而成了留存台北舊影豐富的寶庫。城牆線外,多處老建物轉為新星,繼續扮演圍拱台北舊城古月的角色。
(2019台北燈節,北門多媒體投射演出)
站在整頓後的 北門廣場 ,望向前方軸線,視野開闊、格局大器,過去因為發展而就地便宜,讓承恩之門委屈在雜亂不堪的視覺與危險中已成過去。
(如此景象,已成過去)
所幸 北門 還保有最初的閩南建築形制,地景的記憶得以延續。
(北門,台北僅存的舊有形制城門)
北門區域的重整,讓這裡已連續幾年成為台北燈節重點的燈區之一。
走出北門,偌大的都鐸式建築巍立於左前方,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是它原本的名字,中間歷經 臺灣鐵路管理局 時期,目前定名為 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園區 。
這是北門歷史景觀與 台北西區門戶計畫 中統合的博物館群之一,日治時期主管鐵路事務的機關,也是 台鐵 的前身。
龐大建物除了歷史過往,建築形制之美也是其受人矚目的亮點,預計於今年正式開放。
說了城門、鐵路、鐵道部,那就不得不提 三井倉庫 。
三井倉庫全名為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 ,雖然是一棟私人企業在台所遺僅剩的日治洋式建築,但其地理位置,與北門、鐵道部一體全觀的視野來看,整體保留才能真正說明歷史脈絡與空間敘事。由於它所在的位置與節點正是台灣由河運轉變為陸運的時刻,所以當它因計畫而被迫東移51公尺,終究引發論戰。
如今以 記憶倉庫 之名呈現,雖然建築仍保留部分當時構造組件,但或許視為是意象重現,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定位。
(2019台北燈節,多媒體投射演出)
從 忠孝西路 轉入中華路,地景記憶除了鐵路地下化了,還有 中華商場 的建立與消失。路型筆直寬敞,北門至 西門 間車速如奔,才短短幾年也幾乎抹去了幾十年來的痕跡。
但除了 西門紅樓 。
這座 明治41年 落成的 八角堂 、 西門市場 ,是西門外鄰近中華路的大型古蹟,也陪伴西區的起落與電影、次文化的脈動。早年這裡還有 紅樓戲院 ,目前為商場與小型表演場館。
它台灣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本身還有遺跡隱身在前方商場的旋轉樓梯下。是一座當時的市場門柱,上頭明顯可見兩個日本 菊瓣紋徽 。
台北西城門,過去被譽為最華麗的台北城門,但也消失到連城基也不剩,川流不息的 中華衡陽路口 ,寫著 寶成門 的裝置藝術,記憶著這裡曾有一座城門。
出西門往 萬華 方向,還不到 小南門 的路上,曾有一個 萬華406廣場 ,一度要賦予這片史跡區域新生,但一度未果。
(西本願寺廣場前身,2007年影像)
但當它再次重來,雖是記憶重建,但 西本願寺廣場 ,至少已不在西城線上缺席。
西本願寺廣場,為 日本淨土真宗本願寺派臺灣別院 ,幾番時代更替與災害,僅存下鐘樓、輪番所、大殿台等殘跡。
(鐘樓望輪番所)
(大殿台基上望鐘樓與樹心會館)
在被指定為古蹟之後,市府以當時的風格樣貌整復,或許是全新的生命,但立基在原有的史地中,仍是一處有可看性的地標。
(2017台北燈節設景,重現大殿)
西本願寺廣場,已臨小南門不遠,城牆同時也將轉入 南門 一線。
台北北門、西門線,配合西區門戶與北門重整,除了重現空間歷史、彼此串聯線,也藉捷運之利,不再因交通因素而失去一氣呵成。
台北燈節這幾年來,已將這條路線整體規劃為展演燈區,地景重生、人流湧現,也復甦了北市西區的發展。
(2017台北燈節主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