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原住民社區的地方,一定有 基督教 或 天主教 信仰,如果有較深入地方旅遊經驗的朋友,一定不難發現這樣的情景,這也是早期西方宗教對原住民部落生活的協助與互動所產生的結果。
(太巴塱國小圍牆陶製浮雕)
太巴塱 ,是 花蓮光復鄉 兩個最古老、與規模較大的 阿美族 部落之一,這裡最為人所熟知的,除了是阿美族的大聚落,同時也是許多棒球好手的搖籃。
從 光復火車站 前的 中正路(台11甲) 直行,是前往太巴塱最簡單的路徑,完全不須轉彎,跟著通過了 馬太鞍橋 與 富田橋 ,就進入部落的區域。
(光復車站)
一如文章開頭所述,部落市區就有三座教會、天主堂機構,其中 富田一街 上 富田聖母諸惠中保堂(又稱富田天主堂) ,是建築體、佔地最大的教會。
白色主體的天主堂,聖母佇立於大門上,莊嚴寧靜,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彷若天使列位,散發聖潔。
天主堂自 1950年 開始傳播福音,近年來也被教區指定為朝聖觀光聖堂,讓太巴塱的旅遊增添了可看性。
集中在市區的觀光資源,以宗教與原住民文化傳承等人文類景點為主,中正路與富田一街的路口, 太巴塱國小 就位在這裡。
校園圍牆外角落 TAFALONG (太巴塱的羅馬拼音)陶土燒製的浮雕裝飾,讓這個原鄉校園有了自己的特色。
太巴塱國小棒球隊,培育出無數棒球好手,但近年受少子化與人口外流影響,球員人數減少,但因為對棒球的熱愛,球隊依然繼續維持,推廣棒球的心從不停歇。
沿著中正路繼續往東, 東北活動中心 如西班牙藝術家 高第 風格的建築,它超脫一般原民傳統的設計思維。
前衛、大膽,饒富濃烈的異國風情,像座童話城堡,卻是個部落聚會所,在原住民社區中,算是一個異數。
中正路向東可與富田二街交會,轉入 富田二街 內, 富田協天宮 是此間的漢人文化傳統廟宇,供奉 關聖帝君 ,協天宮也是日治 太巴塱祠(神社) 的舊址,但已無舊日遺跡。
順著富田二街轉入 富強街 。
一棟具有傳承意義的屋舍,訴說著太巴塱歷史中 Kakita'an家族 的重要地位,更喚起部落族人對於自身文化認同展現的高度意識。有興趣的朋友,一定要來看看,透過祖屋,深入當地的故事。
Kakita'an祖屋 七根雕繪太巴塱源起神話的屋柱目前由 中研院 保存,柱內祖靈由巫師舉行祭儀迎回部落,看著因風災重生的Kakita'an祖屋,再瞭解它的重建過程,原來也是一條祖靈回家的路。
回到中正路續行。
高高的煙囪,正是 日豐窯業 的標誌,創辦人 謝福清 於 民國62年 從 宜蘭 來到這裡,以當地富有黏性的土壤,除了燒製出硬度更好的紅磚,也煉化出四十多年不畏景氣、堅持經營的信念。
目前除了仍繼續生產線運作外,也轉型成觀光工廠,提供各種手做DIY,非常適合大人小孩一起來參觀體驗。
TAFALONG(太巴塱)有 白螃蟹 之意,也是太巴塱的主要意象。這裡沃土良田、穀物禾豐,讓日治當局將其改名為 富田 ,太巴塱、富田之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太巴塱祭祀場)
從古老到近代,大巴塱接受多元文化融合而醞釀出來的深厚底蘊,不是一本簡單就能讀完的書,但藉由部落市區走讀巡禮,想更清楚太巴塱的過去,也能讓你很快就上手喔!